康居网络

首页 实时讯息

胎儿医学中心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正式成立胎儿医学中心,这一举措是医院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

当前,出生结构缺陷已成为导致早期流产、死胎、围产儿死亡、婴幼儿死亡及先天残疾的主要因素。在发达国家,出生结构缺陷位居婴儿死因首位,在我国,这一问题同样严峻,位居死因第二位。据统计,我国每隔30秒就有一个新生儿因出生缺陷面临挑战,每年新增病例高达80万至120万,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出生结构缺陷的早期干预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出生结构缺陷占出生缺陷的57%,是防治工作的重点。值得欣慰的是,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过去十年间,因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已从2.3‰降至1.1‰,降幅超过50%,彰显了我国在出生缺陷防治领域的显著成效。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胎儿医学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医院在出生缺陷防治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心首席专家张建,作为国内妇产-儿外科跨领域的权威专家,在产前诊断胎儿神经系统结构异常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已为数千例孕产妇提前产前咨询,并参与产儿多学科会诊。中心负责人马立霜长期深耕新生儿外科领域,积极推动与产科的合作,创建了产儿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实现了危重胎儿新生儿的产前诊断与产后救治的无缝对接。马立霜还创立了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儿医学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通过与北京市多家三级医院、产院及产科专业的紧密合作,中心能够为发现胎儿畸形的孕产妇提供及时、精准的新生儿外科评估,避免不必要的终止妊娠,并共同制定最佳的分娩时机和方式,确保危重新生儿得到高效转运和救治。这些举措显著改善了重症膈疝、肺气道畸形、脐膨出、神经系统异常等严重先天结构畸形疾病的预后。

新生儿外科团队与北京协和医院产科合作开展的《重症高危胎儿的宫内手术治疗和产时多学科联合救治》项目,荣获北京协和医院医疗科研成果一等奖。2018年至2022年间,北京市93.69%的膈疝活产儿由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外科专家团队进行产前评估、出生后转运及手术救治,该团队所负责的膈疝婴儿期病死率(15.38%)显著低于本市其他机构(42.86%)。与国际文献报道的英国75%、美国74.2%的膈疝婴儿期存活率相比,北京市的存活率达到80.82%,其中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的存活率高达84.62%,充分体现了集中救治的优势。该项目还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典型案例评选,在制度创新与综合服务类中位列全国第一。

胎儿医学作为一个由科学技术驱动的跨学科领域,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胎儿医学中心整合了新生儿外科、神经外科、超声影像科、遗传医学、新生儿内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专业。中心将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雄厚临床基础研究平台,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北京市及全国各产前诊断中心/产科密切合作,构建胎儿医学多中心合作网络,提供精准高效的胎儿咨询、诊断评估、微创干预治疗等产前产时产后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此外,中心还持续开展胎儿成像、特殊手术器械以及结构畸形的再生医学等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转化。

未来,胎儿医学中心将致力于推动出生缺陷疾病的“关口前移”,从传统的产后治疗转向产前干预,利用先进的微创技术对致命的胎儿疾病进行治疗,为出生后的进一步治疗争取时机。同时,中心将实现“全周期整合”,将医疗、心理、社会支持融为一体,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推动胎儿新生儿疾病诊疗从“挽救生命”向“优化生存质量”进化,为提高胎儿出生缺陷治愈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和预后贡献力量。

成立胎儿医学中心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医院将携手各方力量,为每一个新生命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贡献胎儿医学的力量。

张建 胎儿医学中心 首席专家

马立霜 胎儿医学中心 负责人

王莹 胎儿医学中心 负责人

本文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康居网络 赣ICP备202405027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