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典戏法是一种智能性的幻密游艺,在古代称秘术、幻术或戏法,农村俗称“耍把戏”。华山戏法是古典戏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大戏法支系,最早起源于华山道观,创始人是道家先祖吕洞宾。

华山之巅的戏法传奇
雷鸣是渭南市华阴市罗夫镇兴乐坊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四代传承人。在雷鸣看来,华山戏法的灵魂,源于“险中求幻,幻中见真”。
“华山自古是道教圣地,悬崖峭壁、云海翻腾的奇景,为戏法提供了天然的舞台。比如‘悬崖逃脱术’,观众看到的是惊险刺激,但我们通过精密的手法、道具设计和心理引导,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表演,让戏法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雷鸣说。

“早期戏法是道士在祭祀中营造的‘神迹’,后来逐渐走向民间,成为百姓节庆中的‘耍把戏’。比如‘二郎担山’‘沉香劈山’这些经典戏法,取材于华山神话,表演时口彩相连,既有道家的玄妙,又有民俗的烟火气。”雷鸣说。
作为家族第四代传承人,雷鸣的戏法之路崎岖且励志,“我是5岁随父亲学习戏法,16岁时背着一袋小米徒步拜师,只为学习陕西戏法大师周化一的技艺。那时戏法艺人常聚集在西岳庙古会、三河口码头,表演“仙人摘豆”“金钟罩三丹”等经典节目。看到老前辈们和观众的互动交流,让我明白,戏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与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

技艺创新 从“水下逃生”到“天下第一慢手”
“2003年我在北京皇帝船码头表演《水下无遮挡逃生术》,这是中国首次在自然水域挑战逃生戏法。传统逃脱术多依赖道具机关,而水下逃生需结合物理原理和生理极限。比如“慢手”技法,看似从容,实则在观众视线盲区完成关键动作。这种“以慢制快”的哲学,正是华山戏法“道法自然”的体现。”雷鸣说。
在谈到如何让戏法吸引现代观众时,雷鸣说:“我们改编了《三仙归洞》《人体两分》等经典节目,加入光影特效和互动叙事,观众大呼精彩。此外我们还在校园表演中,用《绳结幻影》教孩子们动手体验,让他们感受戏法的科学原理。”
此外,为传承华山戏法,雷鸣毫不藏私,广泛收徒。“我收了12名徒弟,徒弟遍布河北、河南、贵州、四川、北京、陕西等地。在我看来,传承不仅是教手法,更要传递戏法的文化内核。比如徒弟贾博涛,他不仅学艺,还带领大学生用戏法帮扶留守儿童,甚至通过‘临渭草编’非遗项目助力脱贫。这种“技艺+公益”的模式,让我觉得戏法有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心怀四方 让戏法走向世界
作为华山戏法第四代传承人,雷鸣认为戏法的未来应该根植于华山文化,以此为根基,去传承发展。“我希望打造“戏法+文旅”的发展模式,在华山景区常态化演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仙山幻术”。同时,我们正与高校合作开发戏法教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濒危技法。在我看来,华山戏法要走向世界,创新发展,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非遗的奇幻与真实,领略华山戏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