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等九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后简称《意见》)。
4月1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意见》的起草过程中,努力做到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数字化看数字化、立足强国看数字化。

发布会现场 图据教育部网站
探索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等领域
专题大模型的垂直应用
周大旺说,《意见》提出重点增加思政、体美劳、特殊教育、语言文字等资源的供给;确保教育大模型正确的价值导向,探索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专题大模型的垂直应用。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支持。提出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和科研范式变革。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教育的全球品牌等。
政策举措上,确保每一条任务的举措都指向提升教育数字化的应用水平,支撑赋能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要确保能够落地。坚持先立后破,试点先行,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改革创新,通过数字化有力提升广大师生家长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动态调整职业教育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意见》总共分七个部分,共22条政策举措。
周大旺介绍,在全面推进智能化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赋能教育评价改革,鲜明提出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转型的需要,动态调整职业教育,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智能化升级。
此外,《意见》还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开展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教育数字地图”,建设基础教育学位预测预警模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国学科大数据信息资源库。
促进教育信息共享
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周大旺说,下一步教育部将把《意见》落实与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把近期的工作重点纳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
一是在平台升级方面,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完善“AI试验场”,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和科学研究四大方面,汇聚高水平大学和企业的创新力量,组织研发具有前瞻性的实用AI工具,接入国产通用大模型,帮助师生更好掌握AI技能。
二是在资源扩容方面。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不断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新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集中上线系列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师生更好拥抱智能化时代等。
三是就业赋能方面,实施“双千计划”破解人才培养的痛点。聚焦高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启动“双千计划”,推动1000多个微专业,涵盖了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等内容,打造了1000多个职业能力的培训课程,助力毕业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四是在生态构建方面,营造“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应用场景。构建了多元参与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发人工智能教育的专用大模型,建设语料联盟和开源社区,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调优教育大模型。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强化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庄 责编 官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