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早在五帝时期,华夏文明就已与东亚大陆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交融。炎帝时期,活动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落已可从海水中提取盐,并输送到内陆的农业地区食用,使地处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与亚洲大陆东部、南部沿海的渔业文明交相辉映。到了夏商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内陆农业文明的发展,内陆与沿海间的农、渔产品的交换日趋频繁。《尚书》载,从禹治水划定九州始,东部、南部沿海的鱼须、鱼目、盐、贝等海产品,已经成为定期向中央政权进贡的货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部沿海以生产海盐、海鱼等闻名。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这是《山海经》记载南海神番禺善作舟楫的描述。《汉书》载,“颛顼独居一海之中”。这些“骆越人”善作舟楫,乘舟而来,成为海南岛上最早的土著、原住民。他们靠着原始渔猎活动而发展壮大。海南岛的“越人”濒海而居,利用海洋资源兴盛渔业文明,创造了海南的民族发展之路。
据传,第四纪时期的九次海侵、八次海退,海水反反复复中,洪水泛滥。滔天洪水淹没了海南的山川、河流、田地、房屋……最后,只有姐弟“天妃”和“南音”两人抱着一个空心大葫芦活了下来。不得已,姐弟结了婚。十月怀胎却生下了一个大肉球,弟弟生气地举刀向之,随即将肉球剁成肉泥,并抓起撒向了东方,喊道是“黎人”,这样就有了“本地黎”;撒向了北方,呼叫道是“杞人”,就有了“杞黎”;撒向了南方,呼唤为“浮脚黎”,就有了“侾黎”。也有《新编方舆胜揽》援引:“刘宜《平黎记》云:‘相传,雷摄一蛇卵在黎母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为居。岁久,致交趾之蛮过海采香,因与结配,子孙众多,开山种地’”。这样,过海“采香”而来的“交趾之蛮”,也成为海南岛黎人的传说。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状山势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隆起为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沿海台地构成环形地貌。正如明代唐胄编撰的《正德琼台志》所记载的那样:“外接诸番,内盘黎峒。四州环一岛,百洞盘其中。”据考,海南岛400多处石器时代的遗存,分布在洞穴、台地、贝丘,见证了古代先民们在这方土地生活、劳动、繁衍以及海南渔业文明发展的进程。
“内盘黎峒”,“峒”为黎语译词,意为“共同居住的地方”。因为黎人居住,故为“黎峒”。《海南岛志》有云:“黎人择地而居,自谋生活——峒之大者十村、小者三五村”。天然的洞穴或山岗台地,是早期渔家人的栖身之所。因而,当黎族先民们从大陆和东南亚各地漂流到南海而进入海南岛,便开始了“不食五谷,食蚌及鳖而已”的岛居生活。
据落笔洞遗址采集的古人类牙齿化石进行“碳14”年代测定,是一万年前“三亚人”的遗齿。落笔洞内大量的动物化石,除少量为淡水水生物外,其余均为海生贝类软体动物,且贝壳堆积密集。由此可见,在海南岛生活的早期人类主要以捕捞、狩猎和采集为生。
进入新石器中期,即距今约6500—3000年间,“落笔洞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沙丘”。分布在海、河交汇处的沙丘,淡水充足,海洋和淡水物产丰富,是原始渔家人理想的居住地。遍及海南岛,尤以临高、儋州、三亚、乐东、陵水等地的沙丘遗址较多,植被茂密、食物资源充足,既能下海捕捞,又可在陆地狩猎,大大满足了生活需求。如典型的荣村、新园遗址,分别坐落在东方市昌化江左岸二级台地和西南方北部湾的滨海平原,其文化堆积层面大致可分为春秋文化层、东汉早期文化层、南朝晚期文化层。出土的螺、蚌、贝壳、砂粗褐陶器、泥质陶器及石斧、石锛等,反映出史前先民们依赖大自然从事捕捞、狩猎、采集等活动的历程。
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先民们从沙丘走向冲积台地、山岗丘陵,开始了与大自然搏斗、生存的又一次转折。位于东方市新街的贝丘遗址,地处北黎河流向北部湾入海口的沙丘岗地,贝类水生物众多,其文化层堆积中有先民们食用后抛弃的较多贝类遗骸,体现着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特色。处于陵水县南湾半岛西北沙岗坡地的石贡遗址、光坡镇移辇村东南沙岗坡地的移辇贝丘遗址,均高于海平面4—8米,附近生长着茂密的热带森林和果类植物,是从事海洋捕捞和狩猎的最佳场所。据考古发现,遗址中的陶网坠、房址、柱洞、灰坑等,表明先民们已开始创造定居或半定居的海洋生活,其分布在三亚、陵水、文昌、东方、昌江、儋州、临高、定安、屯昌等135处远古人类生活遗址,都在近海或滨河地带。
就这样,先民们不断繁衍、生息、开拓,逐渐把海南岛变为宜居的乐土。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