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哲学系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在广州逝世,享年99岁。
李锦全教授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其逝世是学界的重大损失,消息传来,学界同行与后辈学人纷纷陷入悲痛之中,深切缅怀这位令人敬仰的前辈,其中几位接受了羊城晚报采访。

资料显示,李锦全,1926年生,广东东莞人。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后分配至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工作,1954年调回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1960年转至哲学系任教。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代表作有《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海瑞评传》《陶潜评传》等,主编《中国哲学史》(与萧萐父合编)等,2018年出版《李锦全文集》(全十卷)。
改革开放后推动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开拓者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向记者表示,“李老的逝世对整个中国哲学界、哲学史界,对中山大学和哲学系都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他一生的道德文章相当圆满,我们会一直铭记他对中大哲学系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继承他的遗志,把学系推向新的高度。”
张伟介绍说,李锦全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推动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最早、最重要的一批开拓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哲学系主任,带领中山大学较早地获批了中国哲学的博士点,并为我国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如今他培养的许多弟子、再传弟子在国内各所高校十分活跃。

因为工作关系,张伟曾多次向李锦全当面请益。他清楚记得2017年《李锦全文集》(10卷本)在编撰时,年逾九十的李老对出版社送来的每一卷清样仍进行细致校订,“他对学术的认真、执着,令人感佩”。在闲聊过程中,他还发现李老保持非常好的记忆力,常常随口吟诵大量经典诗词和自己创作的诗词,对自己的求学经历、中大哲学系的发展历史等了然于心。
去年,中大哲学系迎来百年系庆。李老一直心系哲学学科发展,他在系庆前特意向哲学系班子嘱咐,要加大力度鼓励中大文史哲学者在思想文化阵地和主流媒体发文、发声,“这也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很重要的工作”。
张伟透露,本来今年中大哲学系已经在筹备李锦全百岁寿庆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和编辑祝寿文集。

同事同行眼中的“诗仙”与“宗师”
“惊闻锦全老师辞世,深感悲戚。上世纪陪同李师四次出差的艰辛历程,浮现眼前。”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告诉记者,自己是1977年转承中国哲学的教学工作的,从那时起得到李师呵护,多次带他出差参加学术会议,让他有机会向前辈请教。

第一次出差,两人有着凌晨坐长途火车、无座钻入硬座底下躺到北京、入住9元一晚的简陋招待所等艰苦经历。第二次出差,让冯达文得到萧萐父、卿希泰诸先生多方指点。“回程走长江三峡,萧、李二师均为‘诗仙’,不时相与唱和,其乐融融。”
第三次出差,同样经历无座的旅途劳顿,住宿时腿已抬不起来,第三天还是赴会,回穗又熬了约30个小时,其时李师已年近六十。第四次出差由于火车晚点,在广州车站候车11个小时。“艰辛的历程,记忆犹新。再也没机会陪李师坐车了,李师上登仙界,更有终极之乐!”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认为,李锦全先生的学术特点是博通,他提倡并践行“博而后约,杂中求专”的主张,他的历史研究论文深具哲学思考与分析的功力,哲学研究论文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很强的历史感。他兼修文史哲,既善于哲学思辨,又饱含诗情画意。他曾透过苏轼的诗词来探讨其思想,在郭齐勇看来,苏轼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也是李锦全生活的写照。

郭齐勇指出,李锦全的学术贡献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哲学思想史及其代表人物的内在矛盾,发掘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坚持文化自觉,强调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当代意义;建构中国哲学思想史学科范式;推动岭南文化思想史研究。
“满门桃李成多士,一代宗师启后昆。”这是李锦全给张岱年先生九十诞辰贺寿诗中的一联。郭齐勇认为,这也是李锦全的真实写照——“李先生教育、培养了两代杰出的学人,在广东、在全国影响了两代学者。中国哲学史界有不少弟子与私淑弟子受惠于李先生的言教与不言之教。”
学生后学心中的儒学大家、学术“杂家”
中山大学哲学系黎红雷教授是李锦全老师的第一位博士生,1986年从中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毕业,留校任教。李锦全于1986年获得博导资格,1987年首次招收博士。“当时的说法是‘穷不过教授,傻不过博士’,社会上并不流行读博,我记得报名的人只有5个,最后考场上只剩下我一个。”
投入李老师的门下后,黎红雷开始的研究方向是“中西比较哲学”,半年后改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博士一般读三年,但是我在职要多读一年,很高兴能够跟着李老师读四年,这影响了我这一辈子的学术方向和学术研究。”黎红雷说,李老师是个儒学大家,在他的指引下自己系统学习了从古到今的儒家思想,如今他在学术界的“标签”正是企业儒学,即把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转化成现代企业的治理智慧,是儒学在当代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如果没有李老师给我奠定的儒学基础,那是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方向和成果的,我十分感谢李老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以“杂家锦全”形容自己的导师。“锦全的杂家,不是面面俱到而已,而是对方方面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甚至是精深的研究。但又不囿于一家一派、门户之见。在当今学术界学科壁垒日益高筑的情况下,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任剑涛介绍,李锦全出生在医生家庭,家里藏书不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文史、小说的习惯。从蒙学教育、到中学夯实知识基础,再到大学受到名家指点,初踏职业征途遇到大师指引,他具备了20年代出生的学人不多见的人生经历与宏富见识。这使他在后来的研究生涯中,写作领域跨越文史哲,主题论述遍及古与今,分析论题涉及中与外,关注视野广及知与行。
任剑涛还曾听著名戏曲史家、时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黄天骥教授讲,要请李老师退休后到中文系教明清小说。“可见,他对古典小说的了解,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阅读,足以到中文系开设专业课了。”
李锦全的学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向羊城晚报记者回忆称,1987年春,李锦全老师给中国哲学史专业85级硕士研究生开课,那时系里没几个中哲史研究生,有邢益海、郑文江、刘兴邦、吴重庆,但听课的人不少,除远从四川攀枝花来的任剑涛和从兰州大学来的李少惠这两位年轻的进修教师外,还有中文系84级研究生萧小红、85级研究生钟蕴晴、钟玉明、蓝建璇、张连顺、海帆和历史系85级研究生葛建萍、徐素琴等。
“李老师以文史哲兼通名闻中大,况且在座的学生又来自文史哲各系,所以他在讲授时屡屡强调做学问一定要打通文史哲。上课地点设在哲学系(今研究生院办公楼)二楼西侧的中哲史教研室,房间不大,每节课都是济济一堂。”
让吴重庆记忆犹新的是,李老师上课时总是摇着一把大蒲扇,他为老师打开了吊扇,但李老师仍一边讲一边轻摇大蒲扇。“那时我才领会到,李老师其实并不看重大蒲扇的实用功能,他喜欢的是大蒲扇于无言间的轻摇曼摆。这样的妙境,正适合他给我们讲《坛经》,也适合我们读《坛经》。”

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海文心目中,李锦全有着“君子儒”形象。“他不是社交场、名利场上的‘风派’,其居室一直挂着一副对联——‘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似天上云卷云舒’。他心灵深处的‘道法自然’,使他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敬爱以及社会的景仰。”
杨海文为李老撰写的挽联正是:“贯通文史哲,康乐园里,百年旷达忧患,难忘那把旧蒲扇;兼综儒释道,思空斋中,十卷守正创新,缅怀这位大先生。”


附:讣告|深切缅怀李锦全教授
讣 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哲学系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同志,于2025年4月23日21时45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9岁。
李锦全,男,1926年2月9日出生于广东东莞,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1951年7月分配至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1954年10月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任教。1960年9月中山大学复办哲学系后,历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锦全同志曾担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顾问。2021年7月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李锦全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成就斐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共同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发行十多万册,为国内众多高校采用,2008年出版英文版;1986年,创建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点,为学术界及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80年代中期以后,共同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七五”“八五”重点规划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促使现代新儒学研究在大陆地区蓬勃发展;90年代初期,总结并提炼了“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研究发展史上荦荦大者的方法论建构。李锦全同志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全面精深的研究,尤以儒释道的文史哲互释擅长并见重于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着系统研究,发表了令人瞩目的独到见解。他一生辛勤耕耘,丰硕的学术成果凝结为煌煌十大卷的《李锦全文集》。
李锦全同志在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界、思想史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影响力,是立德树人的典范。1988年,《中国哲学史》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4年,《儒家思想哲理化的历史进程》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21年,十卷本《李锦全文集》获广东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5年,获1992—200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2011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2021年,获“二〇二一年度汤用彤学术奖”。
李锦全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躬身践行党员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培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辈学人,为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笃行不怠。李锦全同志在担任哲学系主任期间,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锦全同志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界、哲学史界及中山大学的重大损失。对李锦全同志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李锦全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4月28日(星期一)10时在广州殡仪馆(银河园)仙鹤厅举行。
中山大学
2025年4月24日
文丨记者 陈亮图丨受访者供图
编辑:杨楚滢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